论坛首页>>时装秀>>民间职业剧团建设是一篇大文章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婷媛
等级:黄金会员
头衔: 圈内人士
星数:
帖数:10
精华:0
明煋豆:142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19-01-25 11:40
字体大小: 1#

民间职业剧团建设是一篇大文章

编者按:近些年,民间职业剧团蓬勃发展,成为了我国戏剧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起到了国有院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重点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大大激发了民间职业剧团的积极性。

2018年91日,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民间职业剧团基地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揭牌仪式,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等全国数十家民营剧团的代表参加的大会。为纪念这一活动,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江苏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江苏省剧协名誉主席汪人元先生,特地在《中国演员》杂志上撰文,本号今予全文转发——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民间职业剧团基地召开工作会议


当前各地兴起的戏曲民间职业剧团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与文化全面建设的新格局下应运而生、自发生长起来的。从数量来说,全国各级戏曲院团加起来总数不过2000左右,而民间职业剧团据说至少十倍以上!因为统计的不足,以及民营剧团的流变性,我们至今并未有一个大致的准数。但是今年中国剧协专门去福建莆田市进行深入的专题调研,便知仅此一个市即有民间职业剧团120多家,木偶戏剧团7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演出上万场,年演出收入5亿多元。而据浙江省媒体报导目前全省也有民营剧团1200多家。仅从这些局部的统计,我们大体可以有一个并不虚妄的总体数字想象。但是从功能角度来看或许更加重要,民间职业剧团常年坚持在最基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演出,可以说中国目前最大部分戏曲观众的需求恐怕正是由他们来提供满足的!那么,这样令人吃惊的数字以及功能,应该让我们意识到民间职业剧团的出现,正是在新的时代经济发展之后,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增长,戏曲从业者在体制外对这种增长的一种自发呼应。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客观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整个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民间职业剧团常年坚持在最基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演出



民间职业剧团,是一个比较官方的正式称谓,其实质就是民营剧团或民间剧团,它是相对于1949年以来建立的国办戏曲院团而自发形成的现象。它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在提供精神产品的同时自给自足,但在这个核心之外还有更多关于社会、经济、艺术方面的特点,值得研究。

面对自发而蓬勃兴起的民间职业剧团,应该高度引起国家重视,特别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在认真做好积极扶持、政策制订、有序管理的同时,更要以先进典型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倡导来帮助它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克服市场生存方式下极易发生的唯经济利益、不正当竞争、急功近利等弊端,更加健康地建设发展。


2018民间职业剧团晋京展演,福州马尾海峡闽剧团演出《龙台驸马》



如何做好民间职业剧团的建设发展?我以为特别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民间剧团的优势

什么是民间剧团的优势?第一就是自立于世。在国办剧团离开政府投入就难以存活的情况下,它们是如何能够做到自立的?这里面当然一定有规律在。

除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外,一定还会有各种关于开源节流、人尽其用的种种管理经验值得大家总结。第二就是适应市场。他们的创作演出一定是奔着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喜乐去的,所以能够在市场中立足。我与全国民营剧团的旗帜“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团长、梅花奖的二度梅获得者王红丽最近恰有交流,听过她的介绍,感触颇深。他们的办团思想非常清晰:“一高一低两手抓,艺术质量高起点,服务层次低着陆。”他们深知剧团的市场在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中,但又要努力拿出好作品才能为民众所真正喜爱。他们排新戏是一定要先做市场调查的,决对不会做那种投入几百万而只演几场就扔掉的剧目,他们就是要奔着常演不衰、一演千场的目标去的。而这个背后的实质,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原则。说到底,只有对这个原则的真正落实,民间职业剧团也好、其他所有表演团体也罢,才会拥有优势、并且充分发挥优势。具体说到剧目的创作演出安排,王红丽很明确,既抓吃饭戏,又抓精品戏。她说得好:没有吃饭戏,就要“饿肚子”;没有精品戏,就会“短路子”。这话生动地告诉我们,没有最广大群众喜爱的看家戏、吃饭戏,就什么也谈不上;但仅仅满足于票房,没有高水平的质量,作品影响最终难以深广,队伍素质也不易提升,艺术之途便难以走远。她的眼光既实在,又深远。作为一位二度梅获得者,主演的作品荣获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称号,王红丽还从不虚荣自傲,她平实地说,老百姓捧你,你就是名演员,老百姓不捧,你什么都不是。在她的艺术生涯中,眼里、心中首先装的是人民。


2018民间职业剧团晋京展演,王红丽主演豫剧《铡刀下的红梅》



第二,充分发挥戏曲优秀民间传统的优势

中国戏曲千百年来发展历史从未中断,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与时代同行、与民众共生,积累起了丰厚的遗产和优秀的传统。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它也发生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重大发展,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从民间性向专业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不仅建立了专业的戏曲教育、科研、出版机构,更是有力推动了戏曲院团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表演各方面的专业分工以及相关建设,极大提高了戏曲专业化水平,推动了戏曲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戏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乃至是持久困扰着戏曲界的问题,那就是往往会步入以西方专业艺术标准来全面否定戏曲民间传统,以西方写实戏剧来改造戏曲的误境。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生过形而上学地用“一切要从生活出发”的原则,要求戏曲老艺人把传统程式还出娘家来,否则就指责他们是从形式出发,从而否定程式的运用。今天则更多会看到戏曲新剧目一味注重情节、冲突、悬念……唯独失去了戏曲原本应有的诗意本体。至于以反映现代生活而戏曲传统已经陈旧过时为由,一味只知从戏曲之外找手段,戏曲舞台上多为“话剧加唱”,或是满台布景挤压演员表演,灯光无穷变幻却看不清演员人脸,唱腔音乐泛剧种化而丧失了浓郁的剧种风格等诸多现象更是常见。更严重的是,根本无视戏曲民间传统中的根本核心:它与本民族最普遍民众之间紧密的精神联系。



2018民间职业剧团晋京展演,江苏省昆山千韵锡剧团表演《春月》


然而,在民间职业剧团的艺术活动中,却往往自觉与不自觉地体现着对戏曲优秀的民间传统的继承。首先,我们一定可以发现,民营剧团多演传统戏,这固然也有他们创作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观众喜欢,他们的选择首先还是表达着对观众需求的尊重。传统戏是多少年历经淘洗的产物,它其中闪耀着民心所向、民心所赏、民心所选的群体精神,不容我们轻慢。正是在深受欢迎、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的反复上演中,我们有效维系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精神联系,也可以不断培养着观众;而且又在这种经典作品演出中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并且切实延续着戏曲传统。其次,在新编剧目中,民间职业剧团也往往格外而注重戏曲传统的继承,因为他们总是把作品能否得到热爱戏曲的观众认可来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北京凌云评剧团为例。他们建团11年整理和复排了《秦香莲》《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卷席筒》《牧羊圈》《打金枝》《小姑不贤》《茶瓶记》《乾坤带》等传统剧目30余台,新创《绿色恋歌》《灶王爷》《酒魂》《恩怨亲家》《大汉名臣》《寸草春晖》《潮白人家》等剧目7台大戏,每个戏都不是盲目投入,用团长刘建国的话说,“都是从牙缝里省的钱,力争戏排了能常演不衰。”事实证明,剧团的这些戏年年都会入选中国评剧节,特别是《潮白人家》,还获得了国家的资金支持。那么又如何能达到预期目标呢?除了前面提到排戏之前必做市场调查以外,让真正懂戏曲的内行来做、遵循戏曲规律都十分重要。既要别出心智、大胆创新,又应是坚定的传统继承者,让戏曲的新老观众都喜欢……所有这些方面,实在有许多的问题值得研究,许多的经验值得总结。


北京凌空评剧团排演的《潮白人家》,成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


因此看来,民间职业剧团建设实在是一篇大文章。

非常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剧协今年以来已经分别对福建、上海、杭州、宁波、北京、成都等地民间职业剧团集中进行了专题调研。中国戏曲表演学会民间职业剧团基地也刚刚落户于极其热心于文化建设的昆山宏鑫建设集团。这些情况都说明民营剧团建设发展已经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支持。我相信,在相关的一系列工作中,如能抓住上述两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并且对其中的先进典型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加以倡导,不仅对民营剧团的健康发展会有大益,而且也必将对全国所有戏曲院团的建设发展,乃至整个戏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

(原载《中国演员》杂志总第61期 汪人元/文)


IP 属地:成都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
seo seo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